剧情简介
暗算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,分为《听风》《看风》《捕风》三篇章,讲述中国特殊情报人员在不同时期的传奇故事,展现隐蔽战线上的生死较量与人性挣扎。
1. 《听风》(1950-1952年)
核心事件: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民党残余势力与特务活动猖獗。安在天(柳云龙饰)受命组建无线电侦听队伍,寻找代号“毒蛇”的敌特电台。
关键人物:盲人阿炳(王宝强饰)凭借超凡听力协助破译敌台频率,最终因精神崩溃自杀,其悲剧命运揭示情报工作的残酷性。
2. 《看风》(1960年代初)
核心事件:数学天才黄依依(陈数饰)被招募至“701”破译苏联密码“紫密”。她与安在天的情感纠葛与密码破译的智力博弈交织,最终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发疯。
技术细节:剧中展现密码学原理与冷战背景下的技术封锁,如“光复一号”密码的破译过程。
3. 《捕风》(1930年代)
核心事件:中共特科负责人钱之江(柳云龙饰)潜伏国民党警备司令部,为传递顾顺章叛变情报,设计“自毁式”行动——吞服氰化物后,借国民党高层会议之机传递密电,最终牺牲。
戏剧冲突:钱之江与国民党特务代主任的智斗,以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的哲学辩论将剧情推向高潮。
暗算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,分为《听风》《看风》《捕风》三篇章,讲述中国特殊情报人员在不同时期的传奇故事,展现隐蔽战线上的生死较量与人性挣扎。 1. 《听风》(1950-1952年) 核心事件: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民党残余势力与特务活动猖獗。安在天(柳云龙饰)受命组建无线电侦听队伍,寻找代...(展开全部)
“聪者听于无声,明者见于无形!”
——钱之江对情报工作的哲学概括,强调预见性与洞察力。
“道不同不相为谋,但身体之痛是暂时的,心灵之苦却如刀痕永存。”
——钱之江与国民党特务的对话,揭示信仰冲突的不可调和。
“猫有猫道,狗有狗道,至于人道嘛,道不同者不相为谋。”
——钱之江讽刺国民党特务的狭隘思维,凸显理想主义者的孤独。
“谁笑到最后,谁才笑得最好。全世界的黑暗,都不足以影响一枝蜡烛的光辉。”
——钱之江就义前的独白,诠释革命者的无畏与牺牲精神。
“你是什么人?爱欲之人犹如执炬,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!”
——钱之江对黄依依的警示,暗喻情感与使命的矛盾。
关于忠诚与奸诈:
“欺负一个忠臣不算什么本事。戏法人人会做,巧妙各有不同。你文不会之乎者也,武不能安国定邦。只会些鸡鸣狗盗,雕虫小伎。智者顺时而谋,愚者逆理而动。”
“如果有一天党国的江山丢了,不是因为忠臣少了,也不是因为庸人多了,而是奸臣多了。季孙之忧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。干你这行的应该是眼尖,而不是心奸。”
关于智慧与洞察:
“聪者听于无声,明者见于无形!”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风不止而树一样静。”
关于人性与道德:
“你们所谓的英雄,所谓的仆人,无非是肆意在生灵上涂炭,不惜对自己人下手。”
“猫有猫道,狗有狗道。至于人道嘛,道不同者不相为谋。不理论也就罢了…身体之痛暂时之痛。心灵之苦却如刀痕,永生难以抹去。”
关于生命与无常:
“乱世之中人命低过宇宙里的一粒尘埃。”
“人生在世,尤其是处在乱世,更如烟波江上的浮萍,悠悠天地间,大江东去,日暮乡关何处去,千帆过尽。”
“树下落叶,水上浮萍,随风而走。”
“人必有一死,只是不知何时死,如何死。生者必死,聚者必散。此乃万物恒长之理。人生无常,就象秋天的云一样短暂,谁都不知道死亡是在这一站,还是下一站等着自己。所以才会痛苦,迷茫,害怕,慌乱。你只要掌握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,你就会变得无所畏惧。”
关于信仰与精神寄托:
“我不信佛。佛是我的精神寄托,不是信仰。信仰是目标,寄托是需要,是无奈,是不得已。信仰是你为它在服务,寄托是它在为你服务…它能让我所有的困惑和痛苦找到一个安放的角落,以便为实现我的信仰去努力,去奋斗。”
“生命的序曲是几声的哭泣,终结却只有一声叹息。不过人生得意须尽欢。人真正拥有的是‘当下’,此时此地。”
其他经典台词:
“谁笑到最后,谁才笑得最好。全世界的黑暗,都不足以影响一枝蜡烛的光辉。我不言败,因为大幕还未落下;而你过早地叫喊胜利,却可能孤独面对舞台,座下无人喝彩。”
“爱欲之人,犹如执炬;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,这是你。而我,生来死往,象一片云彩,宁肯为太阳的升起而踪影全无。我无怨无悔。”
3对“暗算电视剧 (2006)”的想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