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简介

电视剧《面具》(2017年楼健执导版)以1948年哈尔滨解放初期为背景,讲述国民党特务李春秋(祖峰 饰)在潜伏十年后被迫执行“黑虎计划”,最终弃暗投明的故事:

​​身份撕裂与信仰危机​​
李春秋表面是市公安局法医,实为军统特务。潜伏十年后,上级突然唤醒他执行破坏任务,要求他在哈尔滨制造爆炸案。已拥有幸福家庭(妻子姚兰、儿子李唐)的李春秋陷入挣扎,既不愿抛妻弃子,又无法摆脱特务身份。
​​双面博弈与人性觉醒​​
李春秋与公安干警丁战国(侯勇 饰)展开猫鼠游戏:丁战国表面正直,实为潜伏的国民党特务。两人在互相试探中,李春秋逐渐发现国民党腐败真相,并在共产党员陈立业(句号 饰)感召下,最终反戈一击,摧毁“黑虎计划”。
​​群像叙事与时代洪流​​
剧中穿插多线剧情:姚兰的护士身份卷入特务刺杀、丁战国女儿被绑架作为要挟筹码、陈立业以“丑角”伪装传递情报。最终李春秋在家庭责任与家国大义间选择后者,与丁战国同归于尽。

电视剧《面具》(2017年楼健执导版)以1948年哈尔滨解放初期为背景,讲述国民党特务李春秋(祖峰 饰)在潜伏十年后被迫执行“黑虎计划”,最终弃暗投明的故事: ​​身份撕裂与信仰危机​​ 李春秋表面是市公安局法医,实为军统特务。潜伏十年后,上级突然唤醒他执行破坏任务,要求他在哈尔滨制造爆炸案。已拥有...(展开全部)


经典台词(21)
“面具戴久了,就摘不下来了。”​​
——李春秋对自我身份的绝望(映射特务生涯对人性的异化)
​​“你以为穿制服的就是好人?穿便衣的就是坏人?”​​
——丁战国对身份伪装的反讽(揭露黑白界限的模糊性)
​​“小家的安稳,才是大家的根基。”​​
——陈立业点化李春秋(将个人幸福与家国大义联结)
​​“我亲手炸掉的不是炸弹,是这十年的噩梦。”​​
——李春秋摧毁“黑虎计划”时的独白(象征信仰觉醒)
​​“你盯着我的眼睛,却看不到我的灵魂。”​​
——李春秋与丁战国对峙台词(隐喻心理博弈的残酷)
在面具之下听见人性的回响
“我们戴久了面具,等摘下面具时却发现,我们的脸早就跟面具一样了。”
——李春秋的自我独白。这句台词以面具为喻,揭示了特工身份对人性的异化,暗示李春秋在双重身份中的挣扎与迷失。
“面具戴太久,就会长到脸上,再想揭下来,除非伤筋动骨扒皮。”
——剧中对于身份困境的深刻揭示。这句台词不仅描述了李春秋作为特工的困境,也隐喻了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伪装与真实自我的冲突。
“世界上唯一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来越美好的东西就是回忆。”
——姚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在动荡的时局下,姚兰的这句台词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珍视,与李春秋的特工身份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安全须知:第一、提防好脾气的人发火;第二、别和没什么东西可失去的人竞争。”
——丁战国的处世哲学。这句台词展现了丁战国作为侦察科干将的敏锐与谨慎,也暗示了剧中人物在复杂时局下的生存智慧。
“人生的舞台没有假装这一说,每个人迟早都会真的变成他日常扮演的那个角色。”
——李春秋的终极感悟。在弃暗投明后,李春秋用这句台词总结了自己的蜕变,暗示真正的自我觉醒需要经历灵魂的撕裂与重塑。

3对“面具 (2018)”的想法

  1. 佳琦 2025年5月15日
    《面具》以一场惊心动魄的谍战为引,勾勒出时代洪流下的人性光辉与信仰抉择。当李春秋最终摘下面具,与家人团聚时,他完成的不仅是对一座城的守护,更是对“何为自我”的终... 展开全部
  2. 佳怡 2025年5月15日
    ​​收视与口碑​​:2018年首播时北京卫视收视率破5.7,豆瓣评分8.3,被《人民日报》评为“谍战剧新标杆”。 ​​文化现象​​:引发“中年危机与信仰选择”的... 展开全部
  3. 佳乐 2025年5月15日
    《面具》用李春秋的“面具人生”,叩问每个时代“何以为人”——当特务摘下伪装直面良知,当警察撕开正义面具暴露残忍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戏剧冲突,更是对权力、信仰与人性... 展开全部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