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简介
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是1994年央视制作的史诗级历史剧,以罗贯中同名小说为蓝本,全景式展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(184年黄巾起义—280年三国归晋)近百年的政治、军事与文化变迁。全剧共84集,分为《群雄逐鹿》《赤壁鏖战》《三足鼎立》《南征北战》《三分归一》五大部分。
核心剧情脉络
群雄割据(1—23集)
东汉末年宦官专权、民不聊生,黄巾起义爆发。刘备(孙彦军 饰)、关羽(陆树铭 饰)、张飞(李靖飞 饰)桃园结义,曹操(鲍国安 饰)挟天子令诸侯,袁绍、吕布等势力混战。
经典事件:董卓乱政、王允美人计除董卓、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。
赤壁争霸(24—47集)
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,孙权(吴晓东 饰)与刘备结盟,诸葛亮(唐国强 饰)舌战群儒、草船借箭,周瑜(洪宇宙 饰)用火攻大破曹军,奠定三国鼎立基础。
经典场景:赤壁火攻、诸葛亮借东风、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。
三国鼎立(48—64集)
魏、蜀、吴形成对峙: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,司马懿(唐国强 饰)智斗诸葛亮;孙权开发江南,周瑜英年早逝;刘备白帝城托孤,蜀汉由盛转衰。
经典谋略:空城计、七擒孟获、木牛流马运粮。
天下一统(78—84集)
司马家族篡魏建晋,邓艾灭蜀、王濬灭吴,三国归晋,司马炎称帝,历史进入新纪元。
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是1994年央视制作的史诗级历史剧,以罗贯中同名小说为蓝本,全景式展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(184年黄巾起义—280年三国归晋)近百年的政治、军事与文化变迁。全剧共84集,分为《群雄逐鹿》《赤壁鏖战》《三足鼎立》《南征北战》《三分归一》五大部分。 核心剧情脉络 群雄割据(...(展开全部)
经典台词(35)
纠错 补充反馈
权谋与人性
曹操: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!”(杀吕伯奢后)
背景:误杀吕氏全家后为自保而发的冷酷宣言。
意义:揭示乱世中权力对人性的异化,奠定曹操“奸雄”形象。
诸葛亮: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(《后出师表》)
背景:北伐前向刘禅表明忠心。
意义:儒家士大夫“忠义”精神的极致体现,成为后世忠臣典范。
周瑜:“既生瑜,何生亮!”(临终感叹)
背景:败于诸葛亮后自叹命运不公。
意义:映射天才间的惺惺相惜与时代局限,强化戏剧悲剧性。
忠义与气节
关羽:“玉可碎不可改其质,竹可焚不可毁其节!”(被曹军围困时)
背景:拒绝曹操高官厚禄,坚守对刘备的忠诚。
意义:将“义”人格化,塑造关羽“武圣”形象。
张飞:“我乃燕人张翼德也!谁敢与我决一死战?”(长坂坡喝退曹军)
背景:单骑断喝震慑敌军,展现勇猛与无畏。
意义:民间对“草根英雄”的崇拜缩影。
战争与智慧
诸葛亮: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”(赤壁之战前)
背景:借东风助火攻,以天时扭转战局。
意义:体现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军事哲学。
司马懿:“夫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”(平定南中)
背景:七擒孟获后总结治边策略。
意义:以柔克刚的东方战略智慧。
乱世智慧与人性光辉
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
曹操误杀吕伯奢后的独白,道出了乱世枭雄的生存法则,这句台词也成为其“奸雄”形象的注脚。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中的誓言,在电视剧中被反复吟诵,成为忠臣良将的精神标杆。
“吾乃常山赵子龙也!”
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时的怒吼,展现了武将的孤勇与忠义,这句台词在观众中广为流传。
“既生瑜,何生亮!”
周瑜在临终前的哀叹,既是对宿敌的惺惺相惜,也是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叩问。
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
开篇与结尾的旁白,用简洁的哲理概括了三国历史的循环规律,成为全剧的点睛之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