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简介

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台湾真实无差别杀人案件为原型(如2012年台南汤姆熊案、2014年台北郑捷案),探讨随机杀人事件后受害者家属、加害者家庭、律师、媒体及社会大众的创伤与救赎。
​​双线叙事:受害者与加害者家属的撕裂​​
​​受害者家庭​​:宋乔安(贾静雯饰)因儿子在影院枪击案中丧生,陷入抑郁与自责,与丈夫刘昭国(温升豪饰)关系濒临破裂,女儿天晴(于卉乔饰)因创伤出现行为异常。
​​加害者家庭​​:李晓明(王可元饰)的妹妹李大芝(周采诗饰)隐姓埋名成为新闻记者,与父母在乡村艰难求生,承受社会舆论的“隐形暴力”。
​​律师王赦的执念​​
王赦(吴慷仁饰)作为李晓明的辩护律师,在死刑定谳后仍试图挖掘犯罪动机,引发公众与媒体的敌视。他坚信“解决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善后和预防”,试图通过理解“恶”的根源避免悲剧重演。
​​媒体伦理与舆论审判​​
宋乔安所在的电视台为收视率炒作案件细节,加害者家属李大芝因职业身份被公众网暴,甚至被迫辞职。媒体成为“变相杀人”的工具,加剧社会对立。
​​十年后的重逢与反思​​
十年后,李晓明被执行死刑,宋乔安成为媒体主管,李大芝重返职场。两人因一桩模仿杀人案重逢,被迫直面未解的创伤与社会的持续暴力。

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台湾真实无差别杀人案件为原型(如2012年台南汤姆熊案、2014年台北郑捷案),探讨随机杀人事件后受害者家属、加害者家庭、律师、媒体及社会大众的创伤与救赎。 ​​双线叙事:受害者与加害者家属的撕裂​​ ​​受害者家庭​​:宋乔安(贾静雯饰)因儿子在影院枪击案中丧生,陷入抑郁与自责...(展开全部)


​​“到底什么是好人,什么是坏人,你有标准答案吗?”​​
​​场景​​:王赦质问宋乔安,揭示善恶界限的模糊性。
​​意义​​:打破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,暗示“恶”的复杂性(如原生家庭、精神疾病、社会压迫)。
​​“解决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善后跟预防。”​​
​​场景​​:王赦在记者会上呼吁关注犯罪根源而非死刑。
​​意义​​:批判“以暴制暴”的司法逻辑,强调社会系统性改革的必要性。
​​“我们是在不断地被否定中成长的,甚至有时候就会相信那些在脑袋里面的声音是真的。”​​
​​场景​​:李大芝回忆童年被同学霸凌的经历。
​​意义​​:揭示社会偏见如何内化为自我否定,呼应加害者家属的隐性创伤。
​​“新闻呈现的方式在变,但做新闻的态度该变吗?”​​
​​场景​​:宋乔安与下属争论报道尺度,揭露媒体为流量牺牲伦理。
​​意义​​:批判娱乐至死的新闻生态,反思“第四权”的异化。
​​“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要靠杀人才可以抚慰人心,保障我们的安全?这个我没有听过,这太荒谬了。”​​
​​场景​​:王赦在法庭上为死刑制度辩护。
​​意义​​:直指死刑无法根治犯罪,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安全网。
“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,你们有没有想过,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?”
王赦对媒体和公众的质问,揭示了舆论暴力对个体的伤害。
“不要挑战人性。”
宋乔安对王赦的警告,反映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复杂。
“你们杀的人,不比我哥少。”
李晓文对社会的控诉,强调了社会对加害者家属的二次伤害。
“我希望我的孩子,可以平平安安地长大。”
受害者家属的朴素愿望,表达了人们对安全与和平的渴望。
“到底什么是好人,什么是坏人,有标准答案吗?”
王赦的深刻反思,引发了观众对善恶标准的重新审视。

2对“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(2019)”的想法

  1. 佳怡 2025年4月26日
    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是一部以无差别杀人事件为引子的社会伦理剧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恶,不在个体的行为,而在社会的共谋;真正的救赎,不在个体的解脱,而在对社会的反思与... 展开全部
  2. 佳琦 2025年4月26日
    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以冷峻的笔触剖开社会的“道德伤口”,拒绝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通过角色间的撕裂与和解,叩问每个人与“恶”的距离。正如剧中台词:“我们与恶的距离,不... 展开全部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